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持续加强内涵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效。
● 提升政治站位,营造思政课建设浓厚氛围
加强顶层设计。学校成立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出台《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设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实施方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确保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校建设中的优先地位,形成了思政课建设的总体框架和重点建设路径。
领导干部上讲台。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坚持为师生上开学思政第一课,以弘扬抗疫精神、抗洪救灾精神、冬奥精神为主题,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校领导们结合大量鲜活的案例,以深厚的育人情怀,独特的教学视角,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增强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提升课程效果,为广大青年学子讲授了一堂堂精彩的思政课。校领导讲思政课的常态化机制,与专任教师讲思政课有机融合、形成互补,营造了学校思政课建设的良好氛围。
以党建引领马院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强化政治学习,严格政治纪律,通过集中学习和个别交流,建立思政课教师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机制,确保思政课教师政治立场坚定,思政课教学守纪律讲规矩,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引领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2020年,马院党委被省委高校工委和学校党委分别授予“河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南阳师范学院先进基层党委”称号。
● 加强师资建设,打造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利用线上培训平台、社会实践考察和集体备课制度,苦练内功,打造了一支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高水平开展思政课教师培训研修。建立常态化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邀请省内外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和教学研讨;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周末理论大讲堂”,定期开展专题研讨研学活动;参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全国重点马院组织的线上专题培训;多次和郑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马院联合主办线上集体备课会;实施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支持计划,确保研修内容高效融入课堂教学。

我校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主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备课会
建立思政课集体备课常态化机制。充分利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建立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工作机制;推动高级职称教师或教学名师与中青年教师结对,在教学方法等方面给予指导,整体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推动思政课教师及时充分了解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提高备课针对性。
开展思政课大练兵、大比武、大展示活动。以赛促教,涌现一批教学名师和骨干。现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7人,省课堂创新大赛一等奖2人,省思政课教学“大比武”教学展示特等奖1人;马院思政课教师团队成功入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和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
● 深化教学改革,打造“立德树人”关键课程
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专题化和信息化教学为主要抓手,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构筑起以省级一流课程、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省优秀思政课程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群。
完善思政课课程设置。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落实学分。按照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统一部署,2022年秋季学期已开设本、专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开设了《大国水脉南水北调》《传统儒家人生修养论》《冯友兰人生哲学》等选修课程。现有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河南省一流课程,4门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课程。2个教研室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学基层组织。

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融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宪法法律、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内容,根据不同课程章节内容设定了专题课程板块,开展专题化教学。

依托“一课一品”打造思政特色品牌。五门主干思政课程结合本课程教学目标,制定了课程品牌创建计划。《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显著。2021年12月,由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百年辉煌路•奋斗正当时”——第五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学院教师指导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学生王紫薇同学主讲的《爱党与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统一》荣获一等奖,我校是河南省唯一获奖单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开展“对分课堂”教学,荣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 加强合作交流,构筑“大思政”建设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探索大思政课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组织大中小学合作,形成了良好的协同育人效应。2021年8月,承办省教育厅“守初心、担使命,上好防汛救灾和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开学第一课,2022年5月,承办“5.25心理健康日主题思政课”活动。南阳市大中小学6位思政课教师,展示了大中小学螺旋上升的思政示范课。活动通过“豫教思语”公众号直播,深受好评,仅当天点击量就突破500万。2022年2月成立南阳片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思政课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学校还先后走进南召县城郊乡、淅川县九重镇小学、南阳市十三中开展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讨交流,充分发挥了我校作为南阳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牵头单位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2021年秋季开学第一课
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让思政课走出校园,与实践、生活结合,让学生更有参与感和获得感,思政课也上得有“知”有“味”。2020年12月12日,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迎来全面通水六周年之际,党委书记卢志文在渠首大地上给志愿者们上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他动情地说:“作为水源地高校,我们要讲好南水北调故事,弘扬南水北调精神,围绕南水北调战略需求,开展水安全水生态科学研究,为南水北调工程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同学们要更加努力学习,用过硬的专业知识,为一渠清水北送建功立业。”

渠首上的思政课
依托青马学研社,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学院先后组织部分学生赴淅川县开展“大树与小树共成长大手拉小手共成才”社会实践活动,赴邓州市开展“永远跟党走志愿耀青春”学雷锋志愿服务和实践教学活动、赴红二十五军独树镇纪念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进“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课建设。

“青马学研社”赴方城红二十五军鏖战独树镇纪念馆参观学习
积极开展理论宣讲,促进校地交流合作。2021年4月,4名教师参与南阳市电视台录制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讲述节目《红色印记》;6月,在“出彩河南人·南阳群英会”楷模发布厅进校园活动中,4名思政课教师精彩点评;每年都有20多人次到企事业单位宣讲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四史”教育、宪法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宣讲活动,充分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科研和学术优势,致力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扩大了我校及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地区影响力,促进了校地交流合作。(通讯员 沈洪豪)

走进南阳电视台,录制《红色印记》楷模发布厅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