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南阳日报》:躬耕隆亩起卧龙——改革开放四十年南阳师范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内容来源: 日期: 2018-12-03 00:00 浏览次数:

南阳日报.jpg

  

南阳日报.jpg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为什么走进南阳师范学院(下称南阳师院)?

  始建于1951年,1958年升格为南阳师范专科学校。

  进入新千年,2000年升格为南阳师院,7年后通过教育部本科评估,11年后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16年后被确定为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17年后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为什么走进南阳师院?

  最早校史大事记显示:1982年,南阳师专拥有教职工403人,在校生1026人,校园面积不足200亩。

  今年11月1日统计数据显示:南阳师院建筑面积达85.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76亿元,中、外文纸质图书223.4万册,电子图书(期刊)954万册。全日制在校生26350人。现有教职工1604人,其中正高147人、副高388人、博士374人,专任教师1293人。

  大道溯源,风起卧龙岗。南阳师院党委书记黄荣杰认为,这些皆为序章的过往,一一记录着南阳师院师生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风雨兼程的印迹,在发展逆境中拼搏进取的奋斗。教师们奉献青春,躬耕陇亩育英才;卧龙学子志在四方,成就大业成品牌。他们是南阳师院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也是成就的创造者。院长卢志文说,满含深情的回望,因为南阳师院与这个时代同行、与这个国家同在而意义超凡,因为她踏响了最动听的改革鼓点、回应了大学改革的时代之问。


  ■改革开放40年·发展历程记


  以改革思维谋篇布局,以开放视野创新制度,在困苦岁月中穿行,在逆境中跃起

  向前走,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40年筚路蓝缕,南阳师院从卧龙岗出发,那是南阳人为之自豪的“卧龙躬耕地”,那是儒家学派心目中象征智慧的高地。

  40年风雨兼程,南阳师院以改革思维谋篇布局,以开放视野创新制度,在困苦岁月中穿行,在逆境中跃起,用辛勤的汗水和幸福的泪水竖起一块时代的丰碑,上面镌刻着“立德树人”四个大字。

  时针拨回到1978年,波澜壮阔的时代潮起神州大地。

  1978年至2000年,专科升格为本科,实现改革开放以来办学历史上的第一次跨越。

  1978年12月,南阳师范学校恢复为南阳师范专科学校,成为南阳地区第一所高校。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师专”。1992年5月,更名为南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3月,南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南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南阳师范学院,实现了南阳史上本科教育“零”的突破。

  2000年至2007年,南阳师院通过教育部本科评估,高质量建成合格本科高校。

  2001年至2006年,经历了定位年、改革年、管理年、建设年、迎评年、规划年,扎扎实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2007年,步入全国“发展最快大学”行列。同年10月,南阳师院以18个“A”的优异成绩,成功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标志着南阳师院完成本科教育的第一轮发展,高质量建成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

  2008年至2018年,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成为南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2008年,实现了“创新发展、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和“内涵建设”、“校园建设”的“两大突破”。2009年,申硕工作过关斩将,名列我省新升本院校第一名,取得了阶段性胜利。2011年10月,获批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实现了办学层次上的新跨越。2014年,提出“深化改革,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性教学型多科性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同年获批全省第二批转型发展试点建设单位,“三百博士聚卧龙 汇集智慧谋转型”系列报道产生了广泛影响。2015年,成功获批“全国文明单位”。2016年10月,南阳师院第三次党代会提出,明确一个目标,坚持两步走构想,实施三大战略,推进四项改革。2017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了办学历史上的重大跨越、办学层次上的重大突破,新时代迈上了新征程。


  ■改革开放40年·发展成就展


  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同奋进、共发展,创业创新灿然勃发,发展传奇精彩上演

  改革开放,浩浩荡荡,让梦想照进现实。

  南阳师院与我们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同奋进、共发展。您看,卧龙岗上,南阳师院创业创新灿然勃发,发展传奇精彩上演。前日萌芽小于粟,今朝草树色已足——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目前,南阳师院设有23个学院(部)72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拥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第一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省管专家、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初步形成了以高层次专家为核心,以教授、博士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荣获“全国文明单位”、“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属本科高校行风评议第一名”、“河南省高校德育评估第一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本科院校”、“值得推荐的20张河南教育名片”、“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改革开放40周年具有国内影响力河南高校”等荣誉称号。

  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科学研究水平大幅提升。建成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3个、二级重点学科8个。建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民政部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中原曲艺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汉史研究基地等省部级平台18个。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16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93 项;先后获得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奖等315 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69 件;以第一作者单位在SCI、SSCI、A&HCI、EI 源期刊、CSSCI、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247 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近200 部。自然出版集团2018年全球自然指数排行榜上,南阳师院位列全国高校第114位,全省高校第4位,化学学科排名进入世界500强。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创新就业能力日益增强。牢固树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先后建成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教学研究平台。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国际、国内竞赛中屡获佳绩,先后获得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总冠军、全国工程机器人大赛特等奖、“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中国曲艺牡丹奖以及省部级以上奖励300 余项。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和就业,科学探索“招生—培养—就业—创业”一体化的教育管理模式,率先在全国开展大学生专业技能岗位对接培训,是原劳动部最早授予的全国大学生职业指导教学训练基地,也是全国本科院校中唯一的国家级职业指导工作室建设试点单位。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南阳分市场在此挂牌,卧龙众创空间获批为国家众创空间,学院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人获聘全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培训特聘专家。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河南决赛中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总成绩位居全省高校第二。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2%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超过90%。荣获“河南省高等教育就业质量最佳示范院校”、“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

  推动转型升级发展,社会服务广泛深入。学院奋力推进转型升级发展,被省教育厅确立为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注重政产学研用相结合,一批以绿色环保秸秆板材项目、南水北调水源区点面源污染防治及石漠化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推广等为代表的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积极开展校地、校企、校际合作,形成互惠共赢的发展格局。学校成立了4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与南阳联合成立南阳发展战略研究院,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合作成立河南省社科院南阳分院,力争成为地方政府的智库。为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学院建成河南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围绕玉雕、文化旅游、戏曲影视、中原作家作品等相关文化产业,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内乡县衙博物馆等数十家单位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取得了大批成果——承担校地合作国家级项目14项、省部地厅级项目109项,“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立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持续开展特色志愿服务,发挥人才智力优势,成立专业志愿服务队30多个,注册志愿者2.3万余人,长期深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周边开展研究服务。“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项目”获得全国学雷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项目负责人黄荣杰应邀在中宣部作大会典型发言。

  开展交流合作,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目前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意大利、芬兰、瑞典、马来西亚、韩国等世界多个国家的高水平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先后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达成学分互认协议、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开展中外本科课程合作项目、与韩国全州大学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与美国多所州立大学建立了《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的校级交流项目,与芬兰萨沃尼亚应用科技大学、瑞典梅拉达伦大学签署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留学生规模位居河南省师范类院校第一名。学院先后获批为国家留学基金委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资质单位、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选派资质单位和河南省汉文化国际推广基地,并当选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单位。


  ■改革开放40年·发展咏叹录


  每个发展的节骨眼上,南阳师院人都彰显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改革精神,激发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的改革勇气

  拉长时间轴,观察40年来南阳师院这部鸿篇巨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她改革开放的思路,以开放办学推动改革深化,以开放办学促进持续发展。每个发展的节骨眼上,南阳师院人都释放出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改革热情,彰显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改革精神,激发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的改革勇气,拥有着以人为本、为校添彩的改革立场,把握着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改革方法,展示着调研开路、一抓到底的改革作风。由此,并引发了“南阳师院为什么能实现跨越发展”的深刻思考。

  党建引领,把握方向。

  舟行万里,操之在舵。党委把握方向、一届接着一届干,引领着学校改革开放40年发展不迷失、方向不迷茫。1978年至2000年,学校从基础教育转轨的实际出发,确立了“实现三个转变,培养四强师资”的教育思想,提出了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愿意献身初中教育、懂得教育教学规律、专业知识扎实、教学基本功过硬的初中特别是农村初中教师”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教学领域的系列改革。1998年9月,学校党委明确“教学为中心、质量是生命”的指导思想,并适时提出“3331”工程,为升本夯实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4月,升本之后,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牢固树立本科意识,努力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多元办学,重点突破”、“特色名校”、“沃土和谐竞争”三大发展战略,实现“一年一个主题,一步一个脚印”的跨越。2008年是新一轮发展的开局之年,领导班子明确狠抓第一要务(发展),争取两大突破(内涵建设和校园建设),实现新的跨越(经过5年建设,把学校建成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实现由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到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跨越)的思路。2014年,学校党委主动适应新常态,提出“深化改革,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性教学型多科性大学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确立了建设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大学的奋斗目标。2016年10月,第三次党代会提出“明确一个目标,坚持两步走构想,实施三大战略,推进四项改革”战略,经过5年建成硕士授权单位,达到示范性应用型大学建设标准,为更名大学创造条件;再经过5年的努力,实现更名大学,初步建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区域高水平大学。第二年,正式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连续3年,学校领导班子被省委确定为最高等次“好”,党委被评为“河南省高校先进党委”。

  大学精神,激发动能。

  高楼大厦是大学之“形”,优良的大学精神乃是大学之“神”,既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强大动力,也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在专升本的艰难困苦道路上,还是争取硕士授权点的奋斗中,全体南阳师院人始终坚持“博大、厚重、睿智”的大学精神,秉承“博学求是,笃行自强”的校训,弘扬“勤勉严谨,和谐进取”的校风,认真落实历次党代会和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战略,为早日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区域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最可贵的是,在改革探索实践中,全体师生凝聚起“爱国奉献、务实重干,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并用这种精神为学院发展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人才战略,强力支撑。

  高楼大厦是大学之“形”,大师则是大学之“核”。2014年,南阳师院以“三百博士聚卧龙 汇聚智慧谋转型”之风引发全国关注。这些年来,南阳师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将引进高层次博士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翼常抓不懈。逐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在政策待遇、学科平台建设、人文关怀等方面加大力度。实施“引进海内外杰出人才计划”,先后引进了海外工业控制专家张鹏、“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别人选黄思良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乐于奉献、治学严谨、富于创新。

  卧龙学子,铸就品牌。

  因为占据卧龙岗之地利,南阳师院毕业生被称为“卧龙学子”,优秀毕业生被贴上“卧龙牌”之标签。40年来,始终铭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使命与担当,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矢志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托南阳“四圣”文化,打造卧龙学子品牌,培养各类人才达10多万人。卧龙学子以良好的政治素质、扎实的专业技能、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骄人的工作业绩,在教育科学领域、政治经济领域、文化艺术等领域成长为专家型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博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也为母校赢得了荣誉。

  历史长河,总是在峰回路转处激荡出壮阔的波澜。新起点上,站立在2.6万平方公里的南阳大地上,吸吮着开放世界的文化养分,大学精神聚合起磅礴之力,朝着“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区域高水平大学”迈进。在骄人的自信中——南阳师院再出发,躬耕陇亩起卧龙!


  ■改革开放40年 ·见证者说


  ●国家级书法家、南阳师院教授张士钧:

  “从1972年到南师上学算来,我在这里一待就是46年。回想几近半个世纪的学校成长发展壮大的一幕幕,我不由自主地感到无限的自豪和骄傲,特别是教师队伍不断地成长、壮大。我虽然退休十年,为了学校发展也不甘示弱,不管是2000年‘专升本’、2007年本科评估,还是2010年全省财务大检查等重大活动,我发挥余热,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增砖添瓦,尽我绵薄之力,为学校增砖添瓦。”

  ●国际儒联会员、南阳师院教授聂振弢:

  “1982年,我以学生的身份进入师专,后来成为这里传道授业的老师,所以这是母校,也是我的家园。40年,母校从几百学生到几万学生,从东区到西区成为洋洋大观的高等学府,我真心为她自豪。40年,母校的老师也走出国门去深造,也有韩国、英国的老师走进来教学。此时此刻,我的感受是南阳真好,母校真好!作为她的孩子,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十几年来到过世界各地免费作过3000多场国学讲座,以回报南阳厚土,回馈伟大母校。今天,我祝愿母校明天更美好,也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强国必先强教育,我们牢记中国精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忧后乐,敢为人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全身心投入母校发展中,为建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区域高水平大学而奋斗!”

  ●全国优秀教师、南阳师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科研处长李根全:

   “2005年,来自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的我,把根扎在了南师。这一切源于南阳师院对人才的尊重与热情,让我感受求贤若渴的诚意和恒心。像我这样扎根于南师、扎根于南阳的“外地人”还有很多。正是这种对人才的渴慕,南阳师院从博士数十人发展到今天近400人;南阳师院也从一所刚升本的普通本科高校,发展成为硕士试点单位,再发展成硕士授予权单位(2017年),实现了南阳师院发展的一个又一个跨越。从教于南师,我此生无悔的选择!”

  ●省文明教师、化工学院院长谢海泉:

  “四十年,一路走来,一程风雨;一番砥砺,一片收获。走过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南阳师院逐渐壮大,我见证了南阳师范学院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全过程,感慨改革开放为学校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四十年里,南阳师院人一代接一代的奋发努力,学生由几百人发展到现在的近三万人,教师队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五年前,学校没有一个博士教师,现在发展到教师以博士为主,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与日俱进,卧龙学子的培养质量逐渐上升,为社会输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南阳师院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杨炳群:

  “从1998年开始,南阳师院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学校通过建立实习就业基地、举办双选会搭建就业平台等措施,促进毕业生就业。毕业生们从‘扎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转型到各行各业就业,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进入民营企业就业的大学生大幅度增多,自愿到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也呈上升态势。”

  ●南阳师院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牛秋红:

  “回到南阳工作刚好10年,感谢师院给了我这个广阔的舞台,让我青春起舞,让我人生变得如此有意义。尤其是入选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毕业4届研究生,并独立讲授多门研究生学位课程。2017年指导本科生参加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指导学生的项目《精明的捕猎高手“杀线虫芽孢杆菌”感知宿主的新机制》获得全国二等奖。”

  ●南阳师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靳安广:

   “从教20多年来,始终秉持南阳师范学院校训,坚持以生为本教育理念探索教学改革,运用现代化方法和手段教书育人,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素质提高贡献力量。教学相长,我也在工作中成长,荣获省思政优秀教师、省思政教育奖励基金一等奖、省教学标兵等荣誉,同时获得博士学位。这正是南阳师院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为师生进步搭建了良好平台的一个表现。南阳师院已成为师生不断成长的一片沃土!”

  ●南阳师院农工学院副院长姚伦广:

   “我是湖南人,14年前从武汉大学博士毕业到南阳师院工作。我经常推荐卧龙学子考取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传统老牌名校研究生,或者推荐他们去我熟悉的企业工作。用人单位对卧龙学子的总体评价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实验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强、基本素质过硬。这充分说明我们学生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南阳师院已经具备培养高层次高质量人才的土壤,希望更多的学子在这成才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南阳师院韩国籍教师李相润、金羊园:

  “这里是我们第二故乡,第二母校。 10多年前,为了学习汉语到南阳师院,这里是一片寂静的校园,但现在成了设施齐全的大学,特别是拥有宽阔的图书馆,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真的很棒。有空的话,我们常去南阳市区,好多地方有着传统文化的神韵,因此我们越来越喜爱这里。真心希望我们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真心祝福南阳师院多培养出具有纯真和热情的人才。当然,我们外籍教师也要尽到责任。”

  ●南阳师院1987级校友曾昭斌:

  “上海滩,面朝大海,三水汇申城,玉兰花开向阳怒放,十里洋场,万国风情,悠悠浦水连八方,风云际会,江水滔滔,昨日重现,多少英雄豪杰,浪里争斗,演绎壮丽传奇故事。卧龙岗,春暖花开,两表酬三顾,丹桂吐蕊千里飘香,伏牛巍峨,淯水向东,一引春流奔大海,根在中原,潮起东方,今夜无眠,万千卧龙学子,浦江弄潮,续写灿烂时代风流!”

  ●周口师院教授、南阳师院1991级校友苏允波: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是母校培育了我!回想卧龙岗上、十二里河畔求学情景,往事如昨,历历在目。风雨兼程而去,羽翼渐丰而飞。数十年沧桑风雨路,弹指一挥间。回顾我们在各自岗位上辛勤耕耘、施展才华,在奋斗中不断发展,校友们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经商从政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过去,母校培育了我们;如今,我们当以百倍的努力和干劲回报母校。正所谓,龙行四海师恩难忘,海纳百川母校情深!”

  ●河南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获得者、南阳师院2016级学生刘天宇: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队曾经的一名负责人,从进入南阳师院的校门开始,志愿服务精神就深深地激励着我,立足专业,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感谢学校给了我实现志愿服务的梦想的平台,锻炼了我的能力,我立志要将志愿服务的精神带给更多的人!”

  ●全国移动互联创新大赛全国二等奖获得者、南阳师院2016级学生张昌魁:

   “在准备参加‘全国移动互联创新大赛’的那些日日夜夜里,专业老师悉心的陪伴和耐心的指点,都是我们取得优异成绩的坚强后盾!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无论走在哪里,学校带给我们的将是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的!”

  本报记者 贾林伟 特约记者 张君明 整理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标题书法:张士钧 本版撰文:时树菁 付中欣 贾林伟  
 
  《南阳日报》电子版:   http://epaper.01ny.cn/http_rb/html/2018-12/01/content_612815.htm  
党委宣传部
20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