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 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
第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始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开创协同育人的全新局面,取得显著成绩。
坚持党建引领 开创协同育人新局面
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全面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建设政治坚定、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基层党组织。推行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夯实组织基础,促进支部建设提质增效;推行“全程导师制”,实现全过程育人不脱节;实施“党建+”系列工程,党员带头,专业助力,思政育人成果丰富:学院师生原创的微电影作品《无畏》获得省委宣传部表彰,被中宣部评为优秀理论宣讲视频;师生原创作品《红船梦飞扬》、《百年誓词》参与省教育厅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思政课现场展演活动,3件作品获得省教育厅“百校青年大学生讲党史大赛”一等奖;5件作品在“学习强国”平台上线展播。师生团队连续3年参加省教育厅“秋季开学思政第一课录制”,受到教育厅的多次通报表扬。2019级学生王紫薇获得教育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讲思政公开课展示活动”本科组一等奖,2020级学生杨世媛被评为河南省第二届“大学生党员标兵”。2021年,学院“品声”社团获批河南省十佳学生社团、河南省优秀学生成果二等奖。
聚焦课程思政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新闻与传播学院始建于2008年,现有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编导(中外合作办学)等4个不同类型的本科专业。其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研室获批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获批学校转型发展示范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中外合作办学)2021年度顺利通过教育部审核评估。
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强调新闻工作的党性,又不能忽略新闻自身的规律性,相关专业育人有天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而在育人实践中,师资是关键。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师资团队建设上持之以恒、不断提升,旨在建立科学规范的“思政课程”与新闻传播课程群协同育人体系,打造课程思政和思政课协同育人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学院教师获批中原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次、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河南省教学标兵3名、河南省高等教育青年骨干教师1人;新增教授1人、副教授10人;获全国课堂创新大赛二等奖1人次、省课堂创新大赛特等奖1人次、省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2人次;获批河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22年度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获批。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教研室先后获批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 彰显应用型育人特色
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明确目标,致力于在应用型传媒人才的培养,践行实践教学育人理念。与南阳市广播电视台、网易河南、清博智能等媒体企业形成校企双方“共建培养平台、共商教学计划、共组指导队伍的”新模式,邀请业界专业人士担任行业导师,建立“学术导师+行业导师”的双导师教学模式。每年定期举办专业汇报演出、专业技能大赛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大广赛”“学院奖”“铁塔记者节”等专业的权威赛事,获得省级以上等次奖千余项。同时,学院坚持以“课程思政”引领课堂教学,将思政元素贯穿于各专业课堂教学和各类作品创作中,引导学生挖掘潜藏的民族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出一批符合社会需求、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传媒人才。《河南日报》2021年9月6日专题介绍《南阳师范学院“取胜秘诀”》,肯定了新闻与传播学院取得的成绩。2022年9月,原创文化纪录片《大艾无疆》在“第五届中国艾产业发展大会”中展映;原创音诗画《我从丹江来》在全省开学思政第一课中大放异彩。
在此育人理念的引领下,在教学上,学院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新文科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产教融合品牌项目1个、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全媒体产教融合项目1个,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实践平台。学院注重课程建设,获批省级教研项目10项、省级课程8门。同时,学院的科研水平稳中有进,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项目51项,获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教育厅优秀社科成果特等奖及一等奖各1项。
八年来,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持续践行大课程思政,切实深化“政用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有效建立起学校、政府、行业的深度合作,努力培养卓越的新闻传播类人才,满足了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对新闻传播类人才的需求,逐步探索出为相关行业提供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