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学术预告

内容来源: 日期: 2025-04-18 09:04 浏览次数:

报告题目一:20世纪中国艺术大众化与美术高原高峰

报 告 人: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报告时间:2025年04月20日(周日)上午8:30—10:00

报告地点:美术学院三楼大会议室

报告摘要:20世纪中国艺术最重要的成就和特征之一,是艺术大众化转向,从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美术变革及平民艺术观,到延安文艺座谈会提出文艺为人民大服务文艺思想,促进艺术社会化运动和抗战版画的快速发展,建立起版画艺术的高原高峰。新中国初期,为了反映社会主义新生活,大力发展年画、连环画,使其得到空前繁荣,年画连环画呈现创作高潮,取得辉煌成就,创造新中国大众艺术奇迹,形成新中国美术新的高原高峰,油画在表现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国画在塑造工农新的人物形象,工艺美术中的“建国瓷”、人民大会堂中的图案装饰、首都国际机场壁画等,都是新中国美术的高峰之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是新中国美术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标杆,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本讲座采用将理论阐述和版画、年画、国画、油画经典作品图像分析向结合的方法进行。

报告人简介: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二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评论专业委员会会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策展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中国艺术学》辑刊主编和《艺术与科学》副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报告题目二:从考古遗址的岩图探讨艺术起源——以柿子滩“岩图”为例

报 告 人:李倍雷(原大连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

报告时间:2025年04月20日(周日)上午10:00—11:30

报告地点:美术学院三楼大会议室

报告摘要:山西临汾吉县柿子滩遗址发现的“岩图”,学界有不同观点与阐释。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该图“人神”是曲肘双手举杆,表示“立杆测影”,否定了“生殖崇拜”等说法。这个思路无疑是合理的阐释。为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论,图像顶部7个弧形圆点应为“北斗七星”,隐含“盖天”与“北斗”。又因天之数为7为“乾”,“人神”上半身涂实,亦属“阳”;地上6个圆点形成的“倒梯形”,为“观象台”“测影台”或望月“坎”,地之数为6,是为“阴”为“坤”,“人神”下半身(腿部)描空,为“虚”。整个“岩图”构成天地阴阳的宇宙概念。天地、阴阳交会于“人神”,乃构成天、地、人的宇宙关系,图中“人神”应为观测天象的“天官”,故可称“天官图”。文明与艺术起源于古代天文,足见“二十六史”《艺术列传》把精通天文、《易经》的人列入其传,是有依据的,也显示了中国艺术的本元内涵。

报告人简介:李倍雷,原大连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院长。曾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艺术理论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东南大学校学术会员会委员,东南大学人文学部会员会委员,从事油画创作,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研究,从事美术史与美术理论研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艺术学研究生教育联盟执行副主席,全国比较艺术学学常务会副会长。


报告题目三:艺术学在中国的百年传播路径

报 告 人:夏燕靖(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报告时间:2025年04月20日(周日)上午9:00—11:00

报告地点:图书馆一楼报告厅

报告摘要:如所共识,“中国艺术学”顾名思义,就是要突出学术自信的中国特色,以显示其学术研究和学科建构“中国化”的学理之路。换言之,中国艺术学的形成并非只是在近代由西学引入,才出现的学术研究与学科意识的。其学术研究和学科建构亦非都是外来学术思想的派生。考察其生成与发展的路向,可谓是融中西学术共同孕育的结果。归纳来说,大致为三方面的汇集合流,即中国古典艺术理论、西方艺术学和中国现当代艺术学的交织融汇与发展及传播,构成了中国艺术学的“中国化”发展进程。

对此,我们需要认识到:一方面需要认识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存在价值,依此构建具有古典传承特色的中国艺术学知识体系与学术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厘清“西学中化”的发展脉络,将时代变化的经纬线索串联起对中国艺术学主体认知的靶向坐标;再一方面需要坚守中国现当代艺术学自身具有的主体性和主导性,将西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相结合,使之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这三方面集合起来的中心思想,就在于体现中国特色,强调坚持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学科和话语“三大体系”建设,形成与西学的平等对话,走向交往与融合的多元未来。

报告人简介:夏燕靖,艺术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与美育研究》学术集刊主编,南京艺术学院二级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八届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审议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会长。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上海时尚之都促进中心专家组成员等。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史及艺术史学、古典艺术文献及理论、艺术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