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教学单位:
为更好地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要,促进学科专业间交叉融合,构建多元、开放的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和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依据《南阳师范学院微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宛院教发〔2025〕26号)(附件1)精神,现决定启动首批微专业立项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微专业介绍
微专业是结合社会发展,聚焦行业需求,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外,围绕某个特定专业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提炼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通过灵活、系统的培养,使学有余力的全日制本科生在攻读主修专业之外,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性,提升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二、申报要求
学校鼓励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组建教学团队,鼓励与相关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微专业,共建课程等。学院应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学生跨专业学习需求、正在或未来向各行业领域渗透的新兴技术、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核心素养或能力、体现学校学科或专业发展特色、围绕现代产业学院、一流专业等规划方向。
拟开设微专业的单位原则上应为承担本科生培养任务的教学单位,微专业设置不局限于现有本科专业目录,但须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微专业建设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探索专业教育新形态,研究课程建设新样态,实施教学改革新方法,建立教学管理新模式,强化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
(二)微专业负责人在教学和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熟悉本专业发展方向,具有高级职称,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教学团队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能够积极参与微课程建设与管理,主动开展教学改革与模式创新。
(三)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专业培养目标精准,课程体系能够支撑专业培养目标,所含课程符合学科发展趋势,并具有较完善的培养方案修订、招生录取、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和持续改进管理制度。
(四)微专业采取学年学分制管理。每个微专业开设5~8门课程,每门课程2~3学分,总学分10~16学分;一般学制设置为2个学期,最长不超过3个学期。
(五)开设单位能从政策、人员、经费、场地等多方面支持微专业建设,并为微专业班级配备指导老师,安排专人负责微专业教学管理工作。
三、申报程序
(一)申请人按要求填写《南阳师范学院微专业立项建设申请书》(见附件2)《南阳师范学院XX微专业招生方案》(附件3),并提供相应的支撑材料(如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提交所在学院。
(二)各学院认真组织申报,负责材料初审工作,并填写《南阳师范学院微专业申报汇总表》(见附件4、按照推荐顺序排序),连同附件2、附件3,由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后提交教务处。
四、材料报送
报送时间:2025年5月16日(星期五)18:00前。
报送地点:教务处教学科(N207)。
电子版材料(包含学院所有申报材料和汇总表)统一打包,命名为:学院名称+微专业名称,发送杨芮钉钉。
教务处后续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确定首批微专业建设立项名单。
附件目录:
附件1.南阳师范学院微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2.南阳师范学院微专业立项建设申请书
附件3.南阳师范学院XX微专业招生方案
附件4.南阳师范学院微专业申报汇总表
教务处
2025年5月6日